科技创新激发活力——我省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综述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甘肃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4月18日,省委书记林铎在兰州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采取有力举措,努力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全省上下围绕凝聚创新共识、吃准创新导向、用足创新机遇、解决创新难题、补足创新短板、放大创新效应,开足马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全面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强大动力。
高位推进“一把手”工程,放大兰白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我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两年多来,我省始终把兰白试验区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目前兰白试验区内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优势产业加速聚集,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科技创新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兰白试验区建设带动下,2016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8位,比上年前进1位。
无疑,牵好兰白试验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兰白试验区试验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至关重要。怎么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6年,投资5亿元的兰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大厦投入使用,引进了兰州高新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的战略平台。如今已从上海引进兰州康之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龙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后续还将有1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创新孵化工作成果显著。
早在兰白试验区获批建设之初,我省就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达成了共建兰白试验区的框架协议,此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兰州高新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了“基金+孵化器+科技园区”的战略合作新模式,共建了兰州张江科技金融创新战略平台,基金规模已达10.1亿元。通过这一创新型金融孵化平台,重点导入张江科技金融运营平台的信息发布、信用评估和信用增进、投资撮合、市场渠道开拓、重大专项申报等功能,主要为区内孵化企业提供金融、科技等服务。
事实证明,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走协同创新之路才是捷径。一方面将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植入并应用到兰白试验区建设中,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企业与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的有效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速了企业的孵化与成长。今后,我省将继续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不断拓展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加速兰白试验区建设。
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从强抗旱植物“霸王草”等植物中获得了一批抗逆基因,并将其中一部分基因转入紫花苜蓿,获得了抗旱转基因紫花苜蓿,目前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将形成适应干旱、盐碱度高以及贫瘠土地的新品系,有助于提高我国西北盐碱荒地的利用率。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扶江介绍,学院成立30多年来,瞄准西北草业特点,重点围绕草类植物资源抗逆种质创新与利用、栽培草地生态系统与食物安全、草业系统耦合与管理,构建了黄土高原粮-草-畜耦合的模式并推广应用,建立了高寒牧区草畜平衡优化方案及管理决策技术体系,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也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一项口蹄疫疫苗成果获得转让费8000万元,创下研究所单笔成果转让费最高纪录,让人惊叹不已。
成立于1957年的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口蹄疫科学研究、诊断和咨询中心。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累计研制用于口蹄疫等疫病的疫苗34种,诊断试剂近百种和兽药产品7个。目前,研究所控股公司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2016年产值达到9亿元。
在研究所所长殷宏看来,研究所在成果转化上的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研究所立足在口蹄疫疫苗研制方面的独特优势,很早就建立起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1995年研究所建成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兽医生物制品GMP中试车间,2006年又成立了中农威特公司,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合作研发转化和“定制”转化等多种方式,与中牧股份等国内知名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的闭合科研圈,实现了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对接。2011年以来,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累计超过10.7亿元,又反哺于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形成了研发转化的良性循环。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功只是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省拥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如何将这种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当前我省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省提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成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载体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兰州大学为例,已建成4个国家级孵化服务平台,并以学校技术成果为依托,组建了一批企业入驻到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和平经济开发区的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800吨的HV储氢合金生产线正在进行投产前的最后调试,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这一研发成果能在短短半年内从中试走向工业化,靠的是公司“研以致用、研以能用”的研发体系。
成立于2002年的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是金川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以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以锂离子电池及电池材料、高纯金属、贵金属深加工产品、银深加工产品和资源利用等研发方向及产业化为主。公司尤其在金属钴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方面表现突出,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产商。
公司副总经理陈文福介绍,公司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科技研发,实施项目30余个,年均开发新产品3个以上,当年实现成果转化2个以上。公司各个研究领域均形成从小试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孵化平台,形成了从新产品研发、检测评价到工程化应用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产销研一体化缩短了从研发到商品的过程,加速了新产品投产速度。以项目组形式开展研发,在给予研发人员充分自主性的同时,公司对项目进行目标导向、过程监管,保证了项目质量。公司加大科技奖励力度,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对完成成果的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如2013年成立兰州金川贵金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对贵金属无形资产成果的11名核心科技人员进行了股权奖励。
在陈文福看来,虽然公司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后发展仍需要更多的创新资源注入。就现在而言,企业在争取国家科研项目时仍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地处西部,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事实上,兰州金川科技园公司的问题,也是我省许多科技型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今年我省将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例如,对确定的重大产业、重点企业给予持续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保证产业发展不断档;以大专项形式,将产业链上企业、科研机构联合起来,集中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要依靠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进行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创新驱动发展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近两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2016年,《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出台,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和约束,通过奖励、股权激励等形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放开科研单位、企业用人自主权,放开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权和设备采购权,给广大科研人员“松绑”。今年,我省又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拉开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幕。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今年,我省把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推进。通过科技计划体系、研发组织体系、企业创新体系、评估评价模式、科技投入方式、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改善成果转化侧的质量和结构,提高科技需求侧的活力和动力,减少技术研发侧的供给抑制。无疑,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领域改革将带来科技创新潜能的持续释放。
兰州市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张掖市“双创”工作有声有色……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全省各地科技创新蓬勃发展。通过高标准谋划、高密度部署、高效率实施,特别是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举措的落地,创新型甘肃建设将取得新的成效。(甘肃日报记者秦娜)